發佈時間:2025-08-19 13:53:23 瀏覽數:54
【校友中醫師專欄】腰腿痛~坐骨神經的哀傷(上)
像我們這種工作,整天接觸的人不是生病的就是受傷的,面對的應該不太會是好看的臉色或是「正常」的人...。誰會好好沒事跑去診所?更何況像我們這種中年大肚怪叔叔也沒啥外表可以吸引正妹。也是因為老王有這種自覺,所以一向很自愛的⋯。可是那天下午來了一位病患⋯⋯。
在診所裏一片咳嗽聲與疼痛呻吟聲中,一位貌美的年輕小姐,踩著優雅的步伐,帶著一股濃厚的香味(這種香水…,慘,我回家會很難解釋ㄋㄟ⋯⋯。不是啦,老王是說看醫生時最好還是不要噴香水,會干擾醫師診斷的啦XDDD⋯。感恩我家夫人,百分百相信老王的永遠忠誠),一邊把手上的光碟片交給我,一邊說「醫師,西醫說我椎間盤凸出,壓迫坐骨神經,可是我很害怕開刀,醫師能幫我嗎?」
CT、X-ray的確看得出第三~第五腰椎椎間盤凸出⋯⋯,可是再看到這位美麗的小姐那麼 優雅的坐姿⋯⋯,心下約有87%知道怎麼回事了~~八成固定姿勢太久了(如果是脊椎引發,或是急性期根本不可能這麼『優雅』的走進來,又那麼⋯的坐著,哪怕是吞了整卡車的止痛藥也不可能)。我一邊檢查,同時也好奇什麼狀況會讓她跑去找醫師,搞到要照斷層?要知道這個輻射劑量可是非常高的。
原來「香香美女」小時候曾跌坐過,上大學時開始斷斷續續腰痠,進入社會工作後常常需要久坐,於是腰痠越來越嚴重,甚至有時候腳開始麻,看過很多醫師,用了很多方法,總是好了沒多久又腰開始痠了,日前去骨科檢查才知道是椎間盤凸出,要開刀……。
「小姐,請問您在家是不是大部分時間都是很迷人的姿勢躺在沙發追劇?還翹腳?」
「啊?醫師您怎麼知道?」
「還有,上班時不管站或坐著,腰都是挺著的?」
「醫師,您⋯⋯」
唉,有什麼會比「被香香美女用崇拜的眼神看著」更來得暗爽呢?(請原諒咱這中年怪叔叔的一點點的小確幸)
簡單不囉嗦的說明一下,其實從腰椎出來的神經,一路到腳(末梢),這路上只要有「任何組織」出任何一點問題,或是張力過大,夾壓到神經或是血管,只要其中一個部分影響到,那麼就會有「痠、痛、麻,甚至無力」等症狀,尤其是「麻」的症狀真的是「麻煩」 啊。還有,又是那句老話「事情沒有最嚴重,只有更嚴重」,甚至腎臟、大腸等等內臟的問題也會有腰痠、腳麻、類似坐骨神經的症狀,驚不驚喜?意不意外?
而什麼是組織夾壓神經、血管呢?也就這一路上有數不清的韌帶、肌肉、肌腱、筋膜⋯,還有內臟來湊熱鬧,於是除了「硬體」的部分出了問題刺激到神經血管,也就是骨頭:脊椎、椎間盤(勉強算在脊柱的部分),其餘可以歸納於「軟體」。而當這些軟體「變硬」了,張力太大,或是鈣化,或是阻塞,反正就是不爽,也是照樣欺負神經血管的啦。
不管軟硬體,尋找確定的「案發現場」(病兆點)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的,甚至常常會誤判,以致於不但治療無效,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誤治傷害。既然要確定病兆點,才會有療效,那麼從腰到腳,一路漫漫迢迢,如何找出「真正的兇手」呢?
目前最常使用的影像學檢查(X-ray,CT,MRI⋯)只是其中一部分,但仍不足以判斷詳細狀況。因此仍會需要很多理學手法輔助判斷,也就是肢體「主動」與「被動」的檢查。說到這,不得不說目前復健科的教材確實是較為詳細與完整。這部分也的確與中醫傷科相合,只是更為詳細,更可以確認病兆點,只不過有些檢查動作,醫生會比較累XDD…,如果再配合中醫思維綜合判斷,更可以提高準確度。
簡單的說就是「分層概念」:由淺至深分為「皮」、「脈」、「肌」、「筋」、「骨」(其中「脈」可以想成是經脈或是血管,而「筋」則泛指一切肌腱、韌帶及所有不同的「膜」)。因此除了解剖學上的判斷,配合分層概念,在檢查上往往CP值挺高的。
精準的診斷後就是「治療」了。如果治療1~2週,一點改善都沒有,那麼就是診斷錯了,又要重新再進行理學檢查了。
好啦,又超出篇幅太多了,下篇簡單聊一下治療的思維與分期啦!
相關連結:
http://pr.sju.edu.tw/campusnews/alu/202508-5.html